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05|回复: 2

[部分转载]巴罗克音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2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 罗 克 音 乐 (1600--1750) 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oque”,原指珍珠光怪奇异的外形。始用于对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作品风格的表述,后泛指17至18世纪德国和奥地利盛行的,华丽而辉煌、融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巴罗克一词在18世纪引入音乐评论,借用来描述这一时期与之相比拟的欧洲音乐文化风格,含退化和堕落的贬义。19世纪后被艺术史学家以一种艺术潮流予以肯定,一般指1600~1750年由巴赫和亨德尔发展起来的音乐,即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巴罗克时代在西方音乐史上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巴罗克艺术气度高贵、情调感人,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丰富、更具戏剧性。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都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音乐巨人巴赫、亨德尔把巴罗克音乐推向了高潮。 巴罗克音乐有如下特点: 1、中世纪教会调式体系解体,大、小调式取而代之,以新和声功能观念形成的数字低音广泛应用,亦称数字低音时代; 2、二部结构原则上的音乐发展及织体运动浑然一体,开拓了对位法; 3、音乐旋律连续展开富于流动性,节奏稳定贯穿乐曲始终,力度以整体为单位出现强弱、刚柔变化的对比; 4、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初步形成,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清唱剧、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已具备经典形式。 Johann Sebastian Bach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 巴赫,一个深邃的灵魂,一段不朽的传奇,一座伟大的巅峰。让我们回到他的世界中,聆听这位音乐之父的故事……[/face] 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 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    孩子的父亲名叫约翰·阿姆布罗修斯·巴赫,是镇乐队的指挥。在塞巴斯蒂安出生以前,巴赫家族已在图林根生息繁衍了五代人。从他的祖父一代开始,整个家族就以音乐为主要职业,真可谓是音乐世家。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经父亲的教导,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巴赫虽说没有像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却也在平实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并且成长为一名虔诚的路德派教徒。    巴赫十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 由于家庭和经济的原因,巴赫没能像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十五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在三年多艰苦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拜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十八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教堂,贵族,市政府)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历史就是那幺不公平。)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的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    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风琴师,创作当然也以宗教音乐为主。 随着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也随之名声鹊起,并且也脱去了教堂乐师的黑色长袍,穿上华丽的制服,成为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    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渡,巴赫视力减退(也许正因为如此,画像上的巴赫总是眯着眼睛),晚年患白内 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嘎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 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九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巴罗克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情系巴赫 文:小一    小时候学钢琴,从来都是活泼好动、不安份,可妈妈说我唯一在一种情况下特别乖特别爱那一刻的我,那就是我弹"巴赫〃的时候。无论创意曲、赋格曲、前奏曲,无论一部、二部、三、特别安静,她部、四部,从识谱到弹熟到背会,从小到大我都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似乎有一种沟通的乐趣。进入大学后,更加发现自己原来非常喜爱巴赫,并试着去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这里,我就我所了解到的,简单地介绍一下巴赫的生平。    德国东部的巴赫氏族,在二百年之内产生了五十位音乐家,真可说是罕见的"音乐世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生于是1685年,逝于是1750年。少年时期他对音乐便已极感兴趣,经常就着月光抄写巴海贝尔等当时几位巨匠的作品。十八岁时,第一个职务就当了一个独立操作的管风琴手,六、七年以后,他作为一个管风琴制作方面的专家而小有名气。巴赫的一生通常被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二十三岁时起,在魏玛的 主威廉安斯特公爵的宫廷内担任乐师,为期九年,称为"魏玛时期〃。在此时代,巴赫同时兼任宫廷教堂的风琴手,作品中的风琴曲多半于此时所写。1717年,宫廷内发生家庭纠纷,一方面巴赫也因不满乐师的待遇菲薄而辞职,随即转往柯坦担任雷奥博王子的宫廷乐长,开始了他的第二时期,为期六年的"柯坦时期〃。    在柯坦的生活极为理想,雷奥博王子本人很喜爱音乐,宫廷乐团团员个个斗很优秀,最重要的是待遇狻丰。巴赫的器乐曲差不多都在这一时期创作。遗憾的是发生了一件很悲恸的事,就是妻子玛丽亚·巴巴拉的暴毙。年轻时,巴赫与教堂合唱团里不良分子有过磨擦,同时在辞去魏玛宫廷乐师时,因反抗威廉安斯特公爵而啷铛入狱。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巴赫年轻时血气方刚、冲动固执的一面。然而巴赫在家庭里则堪称标准丈夫,他与玛丽亚·巴巴拉之间育有七个子女,续弦的安娜·玛格丽娜替他生了十三个孩子,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本身就是二十个孩子的父亲。"巴赫不是个美男子,但是他的容貌却充分表现出体内蕴藏有旺盛的精力,宽大而智能的额头,深谋远虑的眉毛,炯炯有神的双目……〃这是安娜·玛格丽娜在其所着《忆先夫巴赫》中所写的一段话。巴赫曾为安娜写了许多曲子。    第三时期从三十八岁起到去世为止,担任圣托马斯教会合唱长一职,称为"莱比锡时期〃。在这巴赫一生最长的期间,创作了许多圣咏曲、弥撒曲与受难曲等宗教性的伟大乐曲。他还与市政、教会及大学有很复杂的关系,而他那不屈服的性格,也使他的日子过得很不平静。尤其到了晚年,古典派新音乐潮流正在盛行,巴赫变成一个冥顽的音乐家,而被潮流所遗弃,再加上失明中风,使他痛苦地结束了六十五年的岁月。    巴赫的全部作品包括歌曲、古舞曲、组曲、奏鸣曲、触键曲、前奏曲、赋格曲、清唱剧、圣曲、弥撒曲、受难曲、幻想曲、协奏曲、合唱曲、变奏曲、经文曲、固定低音舞曲。对于巴赫,所有音乐都是宗教,创作音乐是虔诚的表现,演奏音乐是崇敬的表示,每一个音符都是奉献给上帝的,再没有其它,他对上帝的崇敬从头至尾在指导着他的音乐。    过去人们还认为巴赫只是宗教音乐家,但是近来人们又重新估价巴赫,认为他的一生之中,不仅信服上帝,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如操心子女的教育,斤斤计较收入多寡,以及打抱不平等,当然他对宗教的虔诚是绝不容否认的。对于未曾受过基督教文化洗礼的人而言,只要以普通人的心境莱欣赏巴赫的作品,便是最大的享受。    自始至终,我奇怪地发现身边的许多人并不喜爱巴赫,显然巴赫,这个了不起的名字,使作曲家颤抖,使演奏家敬服,使巴赫的爱好者有福,却使其它的任何人烦闷得要死。这怎幺可能?为什幺像这样惊心动魄的音乐,却会使人烦闷?我想沉闷的原因是因为它不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音乐,而你一定要能懂得它才会爱上它。我们有多少人曾经体验过巴赫的合唱中发出的简朴的力量?有多少人认识它的风琴音乐的宏伟华丽?你曾听过他的横笛乐谱的精致和魔力吗?经验过他的旋律的温暖吗?有多少次享受过巴赫对上帝的欢悦的赞颂?但真正的难处,是你即令听过,仍然很难了解。    了解巴赫,生平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了解巴赫的音乐。我们就从巴赫最伟大的一部清唱剧《马太受难曲》入手。这里因谱例关系只作粗略介绍。    《马太受难曲》,全称《根据马太福音的受难曲》,是一部描述基督耶稣受难的宗教音乐。巴赫的这首以超凡创作力写下的音乐,不仅是他几部受难曲作品中规模最浩大的,也是他全部作品中的最高杰作。所谓"受难曲〃,是根据新约福音中所记述的,将基督耶稣从最后晚餐、被犹大出卖、经彼拉多的审判、钉死在十字架上,到被埋葬的经过,再加入自由诗与圣咏合唱演唱出来的音乐。这部受难曲不仅继承了中世纪受难曲的传统,还取用近代音乐的各种要素,是拥有永 的艺术生命的新宗教音乐。    巴赫在一七二八年秋天开始谱写这部受难曲,曲中借用了稍早前,为柯坦的雷奥博王子谱写的《送葬音乐》的曲调。曲中马太福音第26章第1-66节的故事,由福音史家用宣叙调唱出(即念白),耶稣、彼得、犹大和彼拉多等上场人物,由独唱者演唱,而群众的合唱则夹在宣叙调中。古时只用单旋律演唱的福音史家、个人的言语、以无伴奏合唱的群众的话,巴赫全部配上数字低音的伴奏;宣叙调不仅照歌词配上适当的表情,而且显示强烈的主观性;曲中的咏叹调,不仅流露明显的抒情味,而且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与气质。足见巴赫是容易感动的、温柔的人。此外,在配器法上,巴赫也有独特的创意,对于上场人物的各种心理状态,都配以适当的音色。例如在女高音的短歌《我的拯救,由于爱,才盼望死》中长笛和单簧管的音响,为了要产生像空气般轻飘飘的感觉,就把数字低音跟弦乐器删除了。遇到基督说话的时候,他就拿弦乐四重奏的光轮把它包围住,到基督苦恼的最后瞬间,立刻把弦乐四重奏的光轮取掉。    在这部受难曲中,人类的各种情念,都化成精美的乐章,而且以非常浓缩的形态呈现出来,但绝对使聆听者被拘束到作曲家的自我天地里。尽管曲中叙述的是耶稣受难的情节,却具备着极为普遍的象征性,容许我们的思考和想象力做出自由的飞翔。 名人谈巴赫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样。”—柏辽兹 “音乐归功于巴赫的东西,就像宗教归功于创教者的一样多。”  —舒曼 “如果巴赫时代以来所有写出的音乐作品都丧失了,也可以在他奠定的基础上重建。”—古诺 “研究巴赫,你将在那里找到一切。”—勃拉姆斯 “啊,北方快乐的孩子们,你们能汲取巴赫的营养,我是多幺羡慕你们。” —威尔第 “巴赫是一切时代的音乐中最伟大的奇迹!”—瓦格纳 “他的名字不是小溪,是大海!”(Bach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贝多芬 “在巴赫的音乐里,我听的见上帝的存在”—卡萨尔斯(世界著名大提琴家) “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了整个世界!”—施威策尔(德国音乐学家) “如果像山峦一样列举伟大作曲家们的名字,那幺位于其顶峰的无疑是巴赫。” —高尔基 “巴赫是能给予你投资最大回报的音乐家,大师将亲自告诉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富,如何使它增长,直到有一天,突然间你会发现,你已经拥有了一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宝藏,那就是—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房龙(美国传记作家) 勃兰登堡 http://www.zjerxiao.com/xstd/xs/yyzl/Brandenburg%20Concerto.mp3 平均律第一 http://www.culture.zju.edu.cn/new/html/upload/track_01.mp3 小提琴协奏 http://www.hifi168.com/music/concertoforviolin2_1.asf G弦咏叹 http://210.46.96.30/xinlijiankang/xinliweb/music/tiqin/08%20.mp3 二部创意曲(NO.13) http://www.cqxc.net/kj/dz3-9/7-04二部创意曲(巴赫NO.13).wma 耶稣,人类渴求的希望 http://www.roada.com.cn/mp3/09.mp3 羊儿可以安祥地吃草 http://www.roada.com.cn/mp3/06.mp3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http://home.xmu.edu.cn/~newying/music/0068.mid 巴赫某协奏曲 http://www.roada.com.cn/mp3/06.mp3 你在我身边 http://www.roada.com.cn/mp3/14.mp3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http://music.jnu.edu.cn/mus-edu/Mpfiles/MP1/Unit-5/BACH_TOCCATA1.mp3 歌德堡Aria http://jiajia.net/yule/mid/Aria.mid [SOUND]http://www.zjerxiao.com/xstd/xs/yyzl/Brandenburg%20Concerto.mp3[/SOUND]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 (1685-1759) 有人说,亨德尔的一生事事成功;您可知道,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有着多少泪水和辛勤…… 1685年2月23日,亨德尔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哈雷镇。与他伟大的同龄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音乐气息: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的确,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音乐家只能算是有技艺的仆人)。但天生喜爱音乐的小亨德尔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的练习弹古钢琴(难以想象,后来在键盘乐器演奏领域可与巴赫匹敌的亨德尔,竟是这样接受他的启蒙教育的!)亨德尔就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逆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后来,当地的 主萨克森—魏森斯菲尔大公偶然发现了小亨德尔练琴并深深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动,于是出面说服了老亨德尔同意他天才的儿子认真的学音乐。此后的几年中,亨德尔随作曲家、风琴演奏家查豪学习了键盘乐器和作曲,也学会了演奏双簧管和小提琴。凭着过人的天资和名师的指教,小亨德尔进步的很快。    1697年老亨德尔去世时,念念不忘要让儿子作一个律师而不要去搞什幺音乐。亨德尔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艺术追求。1702年,他先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算是不违父命,同时又在当地的教堂里担任兼职管风琴师。    十八岁是成家立业的年龄—1703年,亨德尔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只身远行到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个小提琴手(巴赫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了管风琴师的职业)。 亨德尔的才华不久就引起了一些艺术赞助人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打算拿出钱来供年轻的亨德尔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和作曲(当然不是无偿的,学成后要回来为他们服务)。抱负远大的亨德尔婉言谢绝了这些赞助:他要凭自己的努力挣足学费去留学,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卖给别人。    1705年,亨德尔创作的歌剧《阿尔米拉》的上演获得了成功,使他得以踏上留学的旅程。在当时意大利是全欧洲歌剧艺术的圣地。亨德尔越过阿尔卑斯山,在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仑萨和威尼斯等地学习了三年,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大师都有交往,把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学到了手。    学成归国的亨德尔在德国处处受到欢迎。1710年,这个25岁的年轻人就任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乐长。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个不错的差事,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海外。当时的英国比德国富裕得多,歌剧艺术在那里也更受欢迎。但自从普赛尔1695年逝世后,英国的歌剧艺术就止步不前,需要新鲜的血液。亨德尔看准了这个机遇,就向主人请了一年的假,渡海去了英国,此后几年亨德尔就往返于英德之间。他的到来给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一股清风,在伦敦他的歌剧《里纳尔多》大获成功,1713年他以一首《女王生日颂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赏识,于是亨德尔索性就不回汉诺威了。    命运捉弄了这位开了小差的宫廷乐长:1714年没有子女的安妮女王驾崩,亨德尔的“老 导”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以英王亲戚的身份继承了英国王位,亨德尔恐怕要遭殃了。可他镇定自若,以一部精心创作的《水上音乐》欢迎了新国王乔治。国王对乐曲的华贵典雅赞叹不已,问这是何人所作。当得知作者是老部下亨德尔时,不仅原谅了他的旧过,还当即增加了他的年薪。    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特别是歌剧,这为他在全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也是举世公认的管风琴大师,在当时也只有巴赫才可与他匹敌。但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原来盛行的意大利语歌剧在英国开始衰落。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一部名叫《乞丐的歌剧》的喜歌剧在伦敦上演。此剧采用英语对白,取材于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该剧上演后大受好评,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相比之下显出了严重的弊端:用意大利语演唱限制了英国听众的理解;神话故事、贵族恩怨等等题材也不能引起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趣。作者通过此剧对亨德尔和他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当一群盗贼上台时,响起的音乐竟然是亨德尔在英国的成名作《里纳尔多》中的《十字军进行曲》!    靠意大利正歌剧起家的亨德尔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的几部歌剧上演相继遭到失败,最终他经营的歌剧院被迫关闭。嫉妒他的政敌趁机制造各种流言蜚语……1737年,内外交困的亨德尔中风偏瘫,人们以为他的音乐生涯完了。    就在这种绝境中,亨德尔奇迹般的站起来了。经过几个月的温泉治疗,他战胜了偏瘫。面对萧条的意大利正歌剧市场,他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从十七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常以宗教的或半宗教的故事作为主题,没有复杂的舞台情节而注重音乐的表现。由于剧情取材于英国人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而且采用英语演唱,在英国会有不错的市场。1742年,他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驱动下,仅用24天就完成了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同年这部作品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低调上演。出乎很多人意料,这部作品在都柏林一炮打响。亨德尔又重新回到了英国人的音乐生活中来了!    消息传到伦敦,人们纷纷要求一睹位快。次年在伦敦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终乐章《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哈里路亚》要站着听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    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从《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到《参孙》都同样出色。1750年(巴赫在这年逝世),年迈的亨德尔在车祸中受了伤,第二年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不久完全失明。他依然拖着病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每年春天指挥《弥赛亚》的演出。    1759年春,74岁的大师照例指挥了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老人倒下了。几天以后,这位乐坛上的巨星陨落了。 亨德尔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回顾亨德尔的一生,他确实是乐坛上的常青树和多面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罗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清唱剧《弥赛亚》与亨德尔的心灵世界 陈茂生 “Messiah”(弥赛亚)的震撼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生于德国之Halle,最终荣耀地被葬于英国西敏寺。亨德尔与巴赫同年出生;1985年与巴赫同时被全世界爱好音乐及宗教音乐的人士热烈地庆祝300年生辰大典。他的清唱剧创作远从1708年即开始,一生约有两打作品,除了两首以义大利文写作之外,其它都以英文的脚本为依据。取材大多出自圣经或犹太民族中的英雄人物。如:以斯帖、底波拉、扫罗王、以色列人在埃及、约书亚、参孙、所罗门王、耶弗他、犹大马加比亚斯等,最后一首是譬喻式的 (Allegorical)“时间与真理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ime and Truth)(1757年)。至于“弥赛亚”清唱剧却是独树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了旧约及新约,注重灵修、思考有关救世主“弥赛亚”的作品。    亨氏的“弥赛亚”可说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剧(包括以英文及其它许多语文,当然英文被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乐;其中之“Alleluia”大合唱,更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合唱团、圣歌队唱过或试着去唱,许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曲子。而演出的人数,首演时有18人诗班(6位男童女高音,12位男性演唱者中有4位唱女低音、4位男高音、4位男低音),共使用了33件乐器──12支小提琴、4支中提琴、3支大提琴、2支低音大提琴、4支双簧管、4支巴松管、2支小喇叭、1组定音鼓、1架管风琴。    这是1742年4月13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首演的编制。而莫扎特在1789年重编的乐谱,使后来演出的人数大增,同年在伦敦就有275位人声及248件乐器的记录。而1859年在伦敦的亨氏100年逝世纪念会时,合唱团高达 2765人、乐器460件。1869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节庆”演出时,更曾有过一万人大合唱“Alleluia”、500件乐器伴奏的记录。在台湾YMCA的Oratorio Chorus每年连续不断地于12月间推出,今年将是第50周年的演出,“弥赛亚”受欢迎的程度于此可见一斑。此外甚至有所谓的“弥赛亚大合唱节庆”,就如在美国普林斯顿的西敏寺音乐学院,常常邀请普林斯顿附近的居民,自备乐谱参加大合唱,英国的伦敦也常有此盛况,人数有时多达2000人。 当然,世上有许多贫穷的人,也因着“弥赛亚”的演出而多少获得些帮助,许多医院更因而被建造或改建。世界上各个角落每年都有人因为唱“弥赛亚”而获得心灵上的鼓舞,产生更多向上迈进的力量。许多基督徒因为听了它而更爱主、爱人。也有不少非基督徒(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合唱团员)因为参与了“弥赛亚”的演出而深受感动,决心追求真理、用音乐服事世人;福音的种子撒播在各种数不尽的,唱过、听过“Messiah”的人心田之中,任何适当的时期,都可能发芽开花而结果。 弥赛亚清唱剧的写作背景 剧本的作者查理·詹宁斯(Mr. Jenmens 1700 ̄1773)是伦敦当时相当富有的人,他以写文章及剧本为至高之乐趣,并充满达到顶尖的雄心。他自认是当时最杰出的剧作能手,饱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对于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也涉猎广泛。亨氏在1725 年开始与他成为好友,发现詹氏对他的音乐了解至深而相当惊讶,后来就采用了詹氏的脚本写清唱剧,如“扫罗王”及“伯萨撒王”等,而“弥赛亚”则是詹氏心目中精心的作品,不过,他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它会成为万世留芳的脚本(甚至有人曾说它是“前古无人,后无来者”的杰作),与亨德尔同被歌颂,永不褪色。 “弥赛亚”的剧本共分成三大部分:   救主降临的预言及他的诞生。   救赎的信息及救主为全人类的牺牲。   救主战胜死亡及最终的审判。    全曲主要精神虽然注重救赎的信息,却超越了教会的教义,成为一种非礼丁的圣乐,而向全世界人类传达救恩的喜讯。亨氏本身似乎完全了解信息的中心,而能时常在音乐中用最简单的方式,将严肃的信息表达出来。    它的内容澈头澈尾取材于圣经,采用以赛亚书为重心,诗篇、福音书及书信为辅佐,约伯记及小先知书(哈该书、撒迦利亚、玛拉基书)则适当地穿插其中,却能有一贯的精神,它实在不是圣经的选辑而已。詹氏采撷圣经资料的广博及其一贯性,证明了他本身对于救世主、“弥赛亚”的神学及福音深入了解的成熟度。    在这首清唱剧中,不像别的清唱剧那样可清楚地让人看出主角何时出现,可是“弥赛亚”的中心思想却澈头澈尾地掌握了全曲,而成为亨氏的清唱剧作品中最特殊的一出。它实在是一首颂赞救主基督全生涯的作品,从旧约圣经的预言,到主耶稣的出生、生活、受难、受死及复活,以迄荣耀的再临,使我们清楚认识了整曲的一贯性。 亨德尔的宗教生活及音乐的创作生活   亨氏的宗教生活,虽未被清楚记载,然而我们却可从他的作品,找出他为教会贡献心力的情操及宗教生活的参与。从1702年(当时仅17岁)完成第一首教会音乐“赞主曲”,一直到1750年共完成40首左右的教会音乐,其作品中最著名的有夏安多斯颂歌(11首)、Passion Music(十架最后七言),而神曲则达二打之多,还有许多管风琴协奏曲,这都与他的宗教生活息息相关。    亨氏身为德国人,却在英国人的世界中闯天下,本来,他是以歌剧作曲家的身份,自1711年开始进入伦敦的生活圈,由于作品生动、有变化,又狻合英国人的口味,到了1741年时总共完成并演出了41出歌剧、9首清唱剧。但他辉煌的歌剧声誉从1735年开始走下坡,歌剧创作似乎已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他所投入的精神及金钱,全部付之一炬,歌剧院被迫关门,负债累累、身心俱疲。这一年的7月,当他收到好友詹氏寄给他的三本脚本,即“扫罗王”、“弥赛亚”及“Belshazzar”(但以理书中的伯萨撒王--尼布加尼撒王之子)(参看但以理书五:1 ̄7节)。亨氏很感激詹氏,也回信表示一定会好好地研究这些脚本。虽然他并未马上着手写曲,但是很显然地,“弥赛亚”的脚本在亨氏潦倒的生活中,渐渐地成为他的灵修圣品。到了1741年8月22日,终于受到极大的感动而开始写出令人耳目一新而又感人至深的旷世杰作。此后,亨德尔封笔不再写歌剧,而只写清唱剧。直到去世时,一共再写了17首清唱剧,其中包括:“参孙”、“约瑟”、“犹大马加比亚斯”、“约书亚”、“所罗门王”及“耶弗他”等,这是亨德尔心灵可贵的转变。    从他的经历,似乎也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程当中,“失败”并不一定是负面的,亨氏歌剧事业的失败,似乎使他转眼仰望上帝的慰藉,也重新忆起自己年轻时写教会音乐的热情;而詹氏的“弥赛亚”剧本,就像是“及时之雨”,使亨氏的心田及时获得滋润。以前或许未对救世主“弥赛亚”的真义了解透澈的韩德尔,现在得到了詹氏的帮助,深深体会到“救世主”的真实性;而当他感动之余,流畅的乐笔源源不断谱出圣乐;当中许多写作的技巧,实在也是得力于以前不断写歌剧的磨练。这又让我们了解到:基督徒的人生不一定都是顺遂的,重要的是能记取“失败”的经验,转眼向神重新得力,而后重新起步为他而活。    亨德尔在1741年8月22日(星期六)下午开始写作“弥赛亚”,6天之内便完成了第一部份,9月6日完成第二部份,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构,然后写了管弦乐部份并加修整,前后一共只花了24天,那是惊人的快速也是充满灵感的。据闻亨氏在写作之中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泪水浸湿了手稿。尤其当他写到“哈利路亚”大合唱时,曾双膝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喊着说:“我看到天门开了”。亨氏在感动之余,原本希望藉此赚点钱的念头也打消了,1742年在都柏林首演时,海报上写着:“为了一些困苦的囚犯,以及梅尔舍医院的利益”而演出。在3月27日预演时,大家都非常感动,为了达到慈善演奏的最高效果(希望多些人入座),宣传单上注明妇女们不穿蓬裙、男人不佩剑。4月13日首演果然轰动。到亨氏去世时,一共演出56场。1750年5月1日在伦敦更是演出最成功的一场,而奠定了“弥赛亚”清唱剧在圣乐史、音乐史上的永久地位。    亨德尔在写作“弥赛亚”时,似乎已经亲身看见、亲手触摸到救世主,而他的生命至此全然改变,我们可从他1757年所写的“时间与真理”,体会出他成熟的宗教情操──他不再急功好利,他开始追求人生真实的意义。从此以后,亨氏好象与巴赫携手并进,从心底写出对至高上主的赞美与感谢,将一切的荣耀归与真神上帝。也惟有这样伟大的心灵,才能谱出感人至深的音乐,为许多世上迷途的人们指点迷津,照亮了他们人生的旅途。 水上音乐 http://music.jnu.edu.cn/mus-edu/Mpfiles/MP1/Unit-5/HANDEL%20WATER1.mp3 塞尔斯: http://www.jfdaily.com.cn/logo/mingren/lcy/1.mp3 竖琴协奏: http://music.fs165.com/纯音乐/西方古典/黄金古典/竖琴协奏曲(亨德尔).mp3 哈里路亚(爵士风格): http://music.fs165.com/纯音乐/西方古典/黄金古典/哈利路亚(亨德尔).mp3 弥赛亚《And He shall purify the sons of Levi》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07.mp3 《弥赛亚》《His yoke is easy》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19.mp3 《弥赛亚》《Lift up your heads》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07.mp3 《弥赛亚》《Behold the Lamb of God》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20.mp3 《弥赛亚》《All we like sheep》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24.mp3 《弥赛亚》《Since by man came death》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20.mp3 《弥赛亚》《And with His stripes we are healed》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23.mp3 《弥赛亚》《Surely He hath borne our griefs》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22.mp3 《弥赛亚》《He trusted in God》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02.mp3 《弥赛亚》《Hallelujah》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18.mp3[glow=255,red,2]推荐 [/glow] 《弥赛亚》《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04.mp3 《弥赛亚》《Amen》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28.mp3 《弥赛亚》《Let all the angels of God》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09.mp3 《弥赛亚》《Worthy is the Lamb-Blessing and honour》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27.mp3 《弥赛亚》《Let us break their bonds asunder》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15.mp3 《弥赛亚》《The Lord gave the word》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11.mp3 《弥赛亚》《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12.mp3 《弥赛亚》《But thanks be to God》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2Track25.mp3 《弥赛亚》《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15.mp3 《弥赛亚》《O thou that tellest good tidings》 http://www.douya.net/sound/music/1001Track09.mp3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Antonio Vivaldi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1678-1741)
[face=华文新魏]他,从清贫中走来,用自己的双手挣得万贯家财;可最终,他又在清贫中死去……[/face] 1678年,维瓦尔第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那时的威尼斯是欧洲的音乐中心之一,到处都是音乐,有时船夫的嘹亮歌喉都可以和歌剧院里优秀的歌手相媲美,王公贵族府邸中更是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18世纪初的一本威尼斯旅游手册中记载:“……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就是本文主角)”的词句。    1703年,年轻的维瓦尔第 受了神职,由于他生有一头红发,此后人们都称他为“红发神父”。这位神父在威尼斯慈爱院(女孤儿院)里当了一个普通的提琴教师,一干就是几十年。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千里迢迢来到威尼斯,只是为了聆听他演奏小提琴。在维瓦尔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大量音乐作品源源不断的从他的鹅毛笔端流淌出来,最出色的还是他的器乐作品。他一生写了近500首协奏曲和73首奏鸣曲,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他在世时就出版了,包括至今还经常演奏的那部《四季》。由于意大利从文艺复兴以来积淀了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因此维瓦尔第虽然身为神职人员,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太多的神迹,而是经常洋溢着清纯的气息,就像亚平宁半岛的阳光一样,给人以温暖和快乐。由于一直有一支听命于他的乐队,维瓦尔第大胆的进行试验和创新,他的协奏曲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主流乐器的组合。他的天才创作大大丰富了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运用也为日后的炫技技术的发展作了铺垫。    在维瓦尔第的悉心指导下,慈爱院乐队和唱诗班的水平蒸蒸日上,他本人作为一个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声望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远在德国的巴赫对他也钦佩有加,早在魏玛时期巴赫就曾改编过他的几部协奏曲。维瓦尔第青纯甜美的意大利风格对巴赫音乐风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响,即使是在巴赫后来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里,也有维瓦尔第的影子。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再著名的音乐家也只能仰王公贵族的 息而生存。只有得到有权势的贵族的认可和保护,才能减少一点各种流言蜚语的中伤。而且在那个没有版权保护的时代,音乐家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一经发表,就任人复制、演奏,自己拿不到一点版税。维瓦尔第只能尽可能多的作曲,并且把自己的作品推销给爱好音乐的贵族们,才能保证自己有一定的收入。维瓦尔第为此与欧洲许多贵族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与贵族的通信在欧洲往来穿梭。依靠出售乐谱和上演歌剧,维瓦尔第积累了5万杜卡特金币的巨额财富(巴赫最多一年只挣700银币)。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音乐正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变革,巴罗克时代复杂费解的复调音乐正逐渐被单纯自然的主调音乐所取代,巴罗克晚期的三位大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亨德尔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这种变化,依然还是音乐生活的中心人物;而维瓦尔第(其实也包括巴赫)没能适应这种变化,他的听众也对他的音乐失去了兴趣。1740年无奈的维瓦尔第只好前往维也纳,投奔早年听过他演奏并很赏识他的查理六世皇帝。可在他到达后的几个月皇帝就死去了。失去了依靠的维瓦尔第穷困潦倒,一病不起,1741年终于客死在维也纳。他死去的当天,就被草草埋葬在圣查尔斯教堂的贫民公墓里,与他同时埋葬的一批人中甚至还有被处决的罪犯。几十年后公墓就废弃了,让后人永远无法找到他的遗骨。(还有莫扎特和舒伯特,音乐史上天才的悲剧还少吗?)    就这样,维瓦尔第清风一样的走了,留下的只有清风一般的音乐。    十八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罗克音乐。当在复兴巴赫的运动中发现维瓦尔第对他耐人寻味的影响时,音乐界开始关注这位大师,他的音乐魅力也越来越多的被揭示出来。20世纪20年代,他的大批乐谱在故纸堆中尘封多年后重见天日,让人们可以欣赏到这些200年前回响在欧洲大地上的动人篇章。1978年在他诞辰300周年之№,一块纪念 牌在公墓旧址上建起来的维也纳理工大学揭幕了,以表达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崇敬。 真正的金子即使蒙尘多年,也依然是闪闪发光的。
维瓦尔第《四季》十四行诗
维瓦尔第1725年发表他的一部大协奏曲集《和谐与创新的尝试》时,其中四首冠《四季》的标题,每首前面附有一首十四行诗:
春 春临大地 众鸟欢唱 和风吹拂 溪流低语 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 雷鸣和闪电宣示暴风雨的前奏 风雨过境 鸟鸣花语再度 奏起和谐乐章 芳草鲜美的草原上 枝叶沙沙作响 喃喃低语 牧羊人安详地打盹 脚旁睡着夏日懒狗 当春临大地 仙女和牧羊人随着风笛愉悦的旋律 在他们的草原上 婆娑起舞 夏 奄奄一息的人们和动物躺在 绘热无情的太阳底下 松树彷佛就要起火 杜鹃高歌着 加入斑鸠和金翅雀的行列中 微风轻拂 但很快地大风卷起 若有风雨欲来之势 牧羊人被突如其来的狂风惊吓 担心着他的羊群以及自己的命运 他开始忙着做风雨前的准备不安的心在灰暗的天色下 蚊蝇的嗡嗡作响下显得更加孤立无援 终于 他担心的事发生了 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及冰雹 阻挠了他回家的路 秋 农人唱歌跳舞 庆祝庄稼的丰收 酒神的琼浆玉液使 众人在欢愉的气氛中沉沉睡去 在歌声及舞蹈停止之时 大地重回宁静 万物随庄稼的人们 在秋高气爽中一同进入梦乡 破晓时分 号角响起 猎人带着猎狗整装待发 鸟兽纷逃 而猎人开始追寻猎物的行踪 一阵枪声剧响夹杂猎狗的狂吠之后 动物四窜奔逃但终奄奄一息 不敌死神的召唤 冬 人们在冷冽的寒风中 在沁冷的冰雪里 不住发抖 靠着来回跺步来保持体温 但牙齿仍不住地打颤 在滂沱大雨中坐在火炉旁度过 安静而美好的时光 小心翼翼地踩着步伐前进 深怕一个不留神栽了个跟斗 有时在冰上匆匆滑过 跌坐在雪上 来回地跑步玩耍 直到 冰裂雪融的时刻 听见温暖的南风已轻叩 冷漠的冰雪大门 这是冬天 一个愉快的冬天
维瓦尔第成功的运用各种小提琴技术再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意境,他的这套《四季》20世纪50年代重见天日以后也成为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这四首十四行诗是否对您欣赏这部作品有帮助呢? 《四季》春 快板 http://www.chinayaolan.com/mp3/siji.mp3 [glow=255,red,2]推荐 [/glow] 《四季》冬 第一乐章 http://www.dqdaily.com/RBS/t/winter.mp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3-28 20:48 , Processed in 0.0731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