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53|回复: 1

碟评——沧海遗珠沙夫兰(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7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海峰 唱片越多,惊喜也就越少。对于新人新唱片,我没有奢望。对旧人老唱片,自信也听过不少了。一听沙夫兰,大喜过望。对于我们,这是新唱片,不过沙夫兰是“旧人”,所以所喜之余,又难免带一丝遗憾的。 曾几何时,我已把是否有“古风”作为古典音乐演绎的标准了。“古风”当然是我的虚拟,确切些,便是指既忠实于原作,又个性独具,毫不造作的演绎风范吧。而这一风范,自然常见于老一辈大师,单说暖而熟的弦乐音色,便非新一代那簇新、冷冽的金属味可比。当然,这可能是我的偏见和怪癖。但古典音乐的今不如昔,却是确凿的现象:不是过于忠实而显苍白,便是太有“个性”而显得造作,并美其名曰“新”。以我的拙见,真原本只是赤子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生在世,又要久历风霜雨雪,才可濯清本来面目。往通俗里说,即要有生活体验。新一代倒不是差,但好,也难以让人听第二、第三次。这是社会、文化的兴衰使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合久必分,偏于一隅,便是当代演绎者的处境。抚今追昔,互为借鉴,对于提高听乐者的鉴赏能力,不无好处。 丹尼尔·沙夫兰,前苏联大提琴家。在其国内,与罗斯特洛波维奇齐名,但在国际上,知名度与影响力大不如老罗同志。这恐怕与他性格腼腆、很少出国,尤其没有处于政治“风”有关。但在艺术上,他丝毫不逊于同时代的任何大提琴大师。之前,只知道他是鲍罗丁三重奏组成员大提琴家图洛夫斯基的老师,并知道他曾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的评委之一,要在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西方音乐词典中找他的条目,几近徒劳。唱片则只见过一张,出自无名小厂,没买。榜单我是不信的,我宁愿信自己的口味和经验,宁愿信坊间口碑。能一次听他那么多唱片,对于听觉和精神,都是一次盛宴。 沙夫兰1923年生于列宁格勒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著名的列宁格勒爱乐的大提琴首席,母亲则弹钢琴。他从小受到的教育除音乐外,便是被教导人生要奋斗不息,朝最高目标迈进。以至平时的排练都穿着燕尾服,象动真格似的。在苏联,被作为强大的宣传武器的文艺时正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超常艺术天赋的少年儿童会被集中训练,以备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象小提琴家柯岗即出自天才儿童班,而后来的少年基辛则更是个中之“超级武器”。沙夫兰八岁即随施特里默尔学习,两年后,他作为十位精选之一进入著名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继续在施氏门下学习。这位杰出的教师给沙夫兰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很有个人魅力,而且非常开明,精通文学、艺术和法律,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却从不强迫学生面面俱到,而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 1937年,沙夫兰以非官方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苏大提琴比赛并夺得第一而一举成名。他获得的奖品是一把1630年制作的阿玛蒂名琴,这把琴伴随了他整个艺术生涯。此后,沙夫兰分别在1949年的布达佩斯民主青年节音乐比赛和1950年布拉格的哈鲁斯·维汉比赛中与罗斯特洛波维奇并列第一。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毕业后,他移居莫斯科,与作为钢琴伴奏的妻子尼娜·穆兹尼安一起开始了真正的职业演奏家的艺术生涯。 数十年的演奏事业,偶有沉浮是少不免的,但瑕不掩瑜,沙夫兰终不愧为一代大师。现场是听不到了,但一大叠唱片,多少能弥补听觉上的渴求,也多少能领略大师的风范了。对于一般爱乐者,自然以听他的小品集入门为好,这类短小精悍、耳熟能详的珠玉之作,最能见个性和风格特征。十数个曲目,从巴洛克、古典到浪漫和现代都有,就听听圣桑的《天鹅》吧。这首《动物嘉年华》中的选曲早已成为独立的热门曲目脍炙人口了。而大众也听惯了被刻意制造出来的甜腻腻、软绵绵的浪漫情调,再来听这一字一句,内容充实又不失优雅的演绎,不知听者作何感想?是否心里会踏实些?大师拉小品,同样“有话要说”,决不会只造出个优美的躯壳的。相同的情形也出现在舒伯特的《阿佩乔尼奏鸣曲》上,曲子的确优美,但优美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能把美内在化,使你一听再听,这便是大师与庸才的区别。能以功力和修养去使一部原本浅俗的作品的境界提升,这便是本领。同一张唱片上的德彪西奏鸣曲充满诗意,又有德彪西一贯的微妙音色,而且充满异国情调。法国大提琴家自然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把它拉成一部大作品的人非常少见。罗斯特洛波维奇和沙夫兰都把这部作品变得更深沉而富于内涵了。但最值得重视的,莫过于弗兰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改编版了,这部连小提琴家也难于驾驭的作品,难不在技巧,而在内涵与意境的把握:人久历风霜,形单只影,孤灯独对,不免自怜,但又豁达而最终脱俗。我的聆听感受不免偏颇,但听了多年,真能讲得上耐听的,也只有梅纽因、马尔齐和丹佐夫斯卡的版本。大提琴版,我听过史塔克、杜普蕾、马友友、麦斯基等人的版本,均未臻上乘。而沙夫兰的演奏虽并不完全体现上述意境(这里存在不同理解的问题),但却是难得的朴厚和充实,而且对速度、节奏的微妙把握,使作品的音乐性加强,也更有格调。 勃拉姆斯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是室内乐中的名作,温厚、深刻,抒情性与内省性并重。尤其第二号(F大调,OP.99)比第一号更成熟,更深厚,也更具内省气质。沙夫兰的演奏非常内在而又不乏张力,音色层次不如罗斯特洛波维奇丰富,却更平易、朴素,很值得推荐。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为大提琴文献中的“旧约圣经”,一直是演绎者功力与修养的试金石。我曾为自己收藏的二十多个版本写过长文,也算是对自己聆听经验的总结。总觉得以后不会再听到象卡萨尔斯、托特里耶、史塔克、纳瓦拉等一样好的版本了。但沙夫兰的演绎打破了我的预想:结构均衡、音色朴茂,不作过分的戏剧性铺陈却一点不古板,深刻而大气。尤其第二组曲,速度、节奏、内涵都非常贴合多年来我对它的想象和期待,实为大师手笔。论“巴无”的演绎,更大大好于他的苏俄同胞罗斯特洛波维奇。 至于沙夫兰的贝多芬奏鸣曲,还是留待爱乐者们自己去聆鉴吧,我相信,那是一份听觉的厚礼...... 200410278242720429.bmp 20041027825545324.jpg 20041027825373630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7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10278271471600.jpg 20041027827311699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3-29 07:29 , Processed in 0.0365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