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60|回复: 3

您對音樂廳了解多少﹖(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 0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對音樂廳了解多少﹖(上)賴英智 英國Kingsway Hall是另一個飽受地下鐵困擾的場地,Decca與EMI都曾在此大展手腳,留下許多珍貴的記錄。只要音響系統夠大,Kingsway Hall錄製的老唱片,都可聽見地鐵通過時轟隆的極低頻,不少玩家以此為樂。 玩音響的朋友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空間要比器材重要。一套百萬元級的音響組合,如果只能擺在客廳中,聲音效果肯定會受限制。同樣的,錄音師在比器材、比技術、比耳力的同時,卻有一項因素無法控制,那就是空間!偏偏空間又非常重要,只要找到一個好音樂廳,錄音已經成功了一半!國內樂評界老前輩曹永坤先生是這方面的專家,他不僅涉獵許多專業書籍,還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親自體會,實在令人羨慕。 為好的音樂廳下定義 根據曹先生所提供的資料,一個好聽的音樂廳至少必須具備兩個要素: 一、殘響時間(RT60)最好是在2秒左右。由萊比錫布商大廈揭開序幕的鞋盒型古典音樂專用音樂廳,喜歡用貝多芬《柯里奧蘭》序曲剛開始的齊奏來測試,當管弦樂團剎那停止後,巨響開始在音樂廳中迴盪而逐漸減弱,只要殘響時間足夠,聲音便顯得飽滿豐潤,也會讓聆聽者自然感受到震撼力。著名的維也納樂友協會音樂廳,滿座時殘響剛好是2秒,空席時殘響更長達3.7秒,據說團員在舞台上排演時相互間的講話都聽不太清楚呢!堪稱美國第一的波士頓交響樂廳,滿座時中頻的殘響為1.8秒,低頻有2.1秒,空席時同樣會出現殘響過長的問題。 二十世紀以後所興建的音樂廳,由於受到現代音樂複雜節奏需要較清晰的輪廓,以及考慮到觀眾容量、錄音等多用途需要,殘響時間普遍都設計成不到2秒。例如芝加哥管弦樂廳1905年初建完成時殘響只有1.3秒,整建後也只有1.7秒。由軟片大王老闆伊士曼捐贈給紐約羅徹斯特音樂學院的伊士曼劇院,Mercury在此地收錄了許多該校管樂團的錄音,其殘響為1.75秒。克里夫蘭的Serverance Hall最近正在整修,1930年初建時殘響為1.7秒,在指揮塞爾當家時曾改建過,使殘響增加為1.9秒。至於台北的國家音樂廳呢?殘響時間在2秒以上,看來不錯,但為什麼還有人不滿意呢? 二、直接音與第一次反射音到達的時間差(ITDG),理想值是20微秒(mS)。鞋盒型音樂廳較為狹長,舞台不很寬,所以容易產生特有的側壓與空間感,聽感上飽滿、實在、豐潤。新的音樂廳為了容納更多聽眾,舞台距離經常在30公尺以上,使得直接音與第一次反射音到達的時間差普遍都超過理想值,因此直接音聽起來定位明確,但缺乏溫暖,較為乾瘦。伊士曼劇院的ITDG高達55mS,在Mercury的唱片中我們就能發現,樂器質感十分清晰有魄力,但少了一些溼潤的空間感,某些唱片甚至還有些粗澀。芝加哥管弦樂廳的ITDG也高達40mS,難怪他們的銅管火力十足,卻比較少人注意到弦樂。台北國家音樂廳大概也有這方面的問題,所以……你知道原因了吧。 又好又大的音樂廳 但不一定大型的音樂廳就有問題,由Victor Meano設計,位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Teatro Colon,擁有2500個座位,殘響時間1.8秒,ITDG為19mS,是公認的美聲劇院;受伯恩斯坦青睞的美國壇格塢音樂棚,1958年經過BBN公司重新設計後,使得此一可容納6000人的巨大空間居然有1.9秒殘響、ITDG/19mS的絕佳效果;另外1922年在好萊塢啟用的野外碗型劇場,著名的星光音樂會可擠進一萬八千名觀眾,雖然談不上什麼殘響,但樂團後面的巨型碗狀建築卻提供了非常好的反射,即使遙遠處也能聽到清楚的聲音。由J. Mauceri指揮的碗型劇場管弦樂團,已經在Philips推出多張古典與流行兼具的錄音,有興趣的樂友可以找來聽聽。 好的音樂廳=容易錄音? 話說回來,好聽的音樂廳,卻不一定「好錄音」,這才是讓錄音師傷腦筋的地方。克里夫蘭的Serverance Hall在1958年改建後,殘響時間加長了,錄音師卻覺得不夠清晰,因此CBS、London/Decca把錄音場地移往附近的Masonic Auditorium;Telarc錄製馬捷爾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演出的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Telarc CD-80042)就是在Masonic Auditorium完成的;同樣由錄音師Jack Renner掌舵,芬奈爾指揮克里夫蘭管樂交響樂團演出的霍爾斯特《軍樂組曲》與韓德爾《皇家煙火組曲》(Telarc CD-80038),卻是在Serverance Hall完成,當中可以聽出微妙的不同。還有一個有趣的比較:Telarc與Decca分別在Masonic Auditorium錄製了馬捷爾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前者採獨家的「空間配列全向麥克風技術」,後者則是「Decca Tree」麥克風擺位,兩者皆能引人入勝,也是研究錄音的上佳素材。 再一個例子是芝加哥管弦樂廳,在萊納主政時期說服董事會花了六百萬美金裝上空調並改建,總算讓殘響時間增加了0.4秒。不過RCA在「Living Stereo」時代標榜的Hi-Fi臨場感,卻受了很大的影響,於是錄音場地多移往Medina Temple進行。蕭提爵士七○年代第一次錄製貝多芬《交響曲全集》,Decca出動王牌錄音師Kenneth Wilkinson督軍,同樣選在Medina Temple錄音,《合唱》交響曲甚至移師伊利諾大學的Krannert Centre進行(TAS上榜天碟),芝加哥的董事會大概氣炸了吧! 幫音樂廳調音 其他一些好音樂廳,則有其他因素作梗,出現在唱片中的機率反而不是人氣旺盛。例如波士頓交響樂廳與維也納樂友協會音樂廳,必須滿座時才有理想效果,但進行現場錄音風險極大,因此必須另想辦法。曹永坤先生說,很多現場錄音事實上觀眾都是記者、樂評家或學生,以便於控制;RCA或Philips在波士頓交響樂廳則是用吸音布幕、移動舞台位置等方式來調整聲音。想欣賞維也納樂友協會音樂廳的美妙,不妨從每年的新年音樂會錄音著手,無論是Decca的鮑斯考夫斯基(1979年第一次的數位錄音)、Sony的克萊巴、DG的卡拉揚或阿巴多、EMI的穆提,都有不錯的成績。Decca從五○年代開始在維也納樂友協會音樂廳錄音,但效果不盡理想,1956年啟用由舞廳改建的Sofiensaal大廳。蕭提爵士六○年代就在此完成膾炙人口的華格納《尼布龍根指環》全集(TAS上榜天碟),可惜到了1986年因租金不斷上漲,Decca放棄了Sofiensaal大廳,又少了一個好的錄音場地。 地鐵與音樂廳 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因地利之便,加上人文薈萃,使它成為音樂巨星心目中的聖殿。不過卡內基底下有地鐵通過,經過改建後據說效果也變質了,而且節目總是排得滿滿的,根本少有機會錄音。想體會卡內基音樂廳的原始美聲,可欣賞Vanguard唱片「編織者」合唱團1963年的告別演出音樂會,裡面的迴響豐富,甚至可由屋頂的反射「看」到舞台實況。RCA的Belafonte卡內基演唱會是另一示範天碟,即使是小型樂隊,此廳的空間感同樣不俗。女高音芭特與小喇叭手溫頓.馬沙利斯1991年的聖誕音樂會(Sony SK 48235),在普烈文與樂團伴奏下,呈現出現代科技的優點:清晰、明確、輪廓鮮明,可惜那份溫暖醇厚感少了。英國Kingsway Hall是另一個飽受地下鐵困擾的場地,Decca與EMI都曾在此大展手腳,留下許多珍貴的記錄。只要音響系統夠大,Kingsway Hall錄製的老唱片,都可聽見地鐵通過時轟隆的極低頻,不少玩家以此為樂。這個場地後來被倫敦市政當局收回,美妙的音響再也不可得。(待續)
 楼主| 发表于 2004-7-1 0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對音樂廳了解多少?(下)賴英智 音樂廳比比皆是,而且彼此之間的聲音特質也頗有不同。對錄音師而言,要如何「征服」每個不同場所的特質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著手回春的錄音師 表現不好的音樂廳,在錄音師的回春妙手之下,仍有機會完成極佳的作品。比如說紐約Avery Fisher Hall,有人認為聲音過於枯燥,但只要仔細調整麥克風擺位,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小提琴家慕特1997年夏天才在這裡舉行一場音樂會(DG 457075-2),DG的錄音師就讓紐約愛樂的動態與小提琴獨奏的音色取得巧妙的平衡。當然我們會希望更甜美一些,但Avery Fisher Hall可不在意這些,他們檔期永遠滿滿的。Mercury錄音的重點之一在底特律,這裡有一座汽車大王福特夫婦捐贈的福特廳,由於挑高不足,全開扇狀的造型加上用了許多合板,殘響只有1.5秒,低頻能量與擴散性都不好。可是聽聽Robert Fine以三支麥克風方式所錄製的唱片,除了殘響依舊欠缺外,樂團的動態、清晰度與逼真臨場感,全都有超水準表現(有時他們實在受不了,會搬到Auditorium of Cass Technical中學錄音)。 舊金山的Davies交響樂廳備受爭議,有人認為它較適合錄音而非供音樂會之用,亦即它的吸音多、殘響短,但Decca與Philips卻利用Davies交響樂廳中全美名列前茅的Ruffatti巨型管風琴,完成了精彩的作品。尤其是Telarc的Jongen《交響協奏曲》與Philips的聖賞《管風琴交響曲》,準備拿水桶承接驚人的低頻吧。美國聖路易市的Powell交響樂廳,由明尼蘇達管弦樂廳與Avery Fisher Hall共同的催生者Cyril Harris所設計,VOX、EMI、RCA都曾在此錄音。它的效果頗受爭議,但Telarc一張由史拉特金/聖路易交響樂團演奏的《秋夜吟》(CD80059),卻登上TAS發燒榜! 也有些樂團空有自己的音樂廳,卻不受唱片公司青睞,費城管弦樂團就是可憐的例子。在奧曼第著名的「費城之音」過後,似乎沒有唱片公司使用他們專屬的Academy of Music進行錄音,有一陣子Metropolitan音樂廳就成了他們暫時的家,在聲學專家Russell Johnson新建的音樂廳未完成前,新任指揮沙瓦利許看來只好繼續在紐澤西的錄音室裡工作了。事實上EMI為費城管弦樂團所作的錄音非常棒,沙瓦利許演奏前輩史托科夫斯基改編的作品(EMI 5555922),讓人重溫了「費城之音」的盛大饗宴。洛杉磯愛樂也有相同困擾,無論是Philips或Decca,都寧可在洛杉磯加州大學的Royce Hall錄音,該團董事會心裡一定不好。 哪些音樂廳常在唱片出現? 美洲部份:加拿大有多倫多的Roy Thomson音樂廳,是多倫多交響樂團的領域;西岸的溫哥華交響樂團則經常利用The Orpheum;還有蒙特利爾管弦樂團/Decca專用的St Eustache教堂。美國幾乎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音樂廳,除了前述的知名場所外,百年老店大都會歌劇院、好萊塢American Legion Hall(華爾特五、六○年代在此與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留下許多經典錄音)、紐約的林肯中心(參考《帕華洛第與蘇沙蘭演唱會》/Decca 417 587-2)、亞特蘭大交響樂廳(參考Yoel Levi與亞特蘭大交響樂團演出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Telarc CD-80394)、紐約州Troy儲蓄銀行音樂廳(參考《Virtuoso!》/ Dorian DOR-90153)、達拉斯的Morton H. Meyerson交響樂廳(參考近期Dorian與RR的大型管弦樂錄音)、辛辛那提音樂廳(參考康澤爾指揮的《The Stokowski Sound》/Telarc CD-80129)、西雅圖的西雅圖歌劇院(參考Delos唱片的大型管弦樂錄音),以及猶他州鹽湖城The Mormon Tabernacle等,都有機會在唱片中聽到。南美洲有不少大型歌劇院,但唱片公司較少注意,目前只有Dorian在委內瑞拉的一所音樂廳進行錄音。 歐洲部份:整個歐洲唱片工業最發達的要數英國,光倫敦一地的管弦樂團就有好幾個,相對的,音樂廳經常會出現不夠用的情況。著名的皇家亞伯廳(參考《Let All the World》/Argo 421 418-2與Rheinberger的《管風琴協奏曲》/Telarc CD-80136)、皇家Festival Hall(參考《Gerald Moore告別音樂會》/EMI CDC7 492382)、Barbican Hall等反而錄音不多。錄音師反而喜歡Watford Town Hall(參考杜拉第的《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Mercury 434 380-2)、Snape的The Maltings(參考Decca的一些布列頓錄音)、Smith Square的St John's教堂(參考Decca馬利納/聖馬丁學院錄音)、皇家柯芬園劇院(參考安塞美的《The Royal Ballet》/The Classic Records重刻)、Tooting的All Saints'教堂(參考Chandos的大型管弦樂錄音)、伯明罕音樂廳(參考EMI 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的錄音)、利物浦的愛樂廳(參考《園丁的女兒》/EMI CDC4 94032)、Dorset的Wessex Hall(參考杜那荷/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全集》/EMI CDC 7 499392)、St Barnabas教堂(參考霍格伍德的海頓《交響曲集》/L'oiseau-Lyre 414 330-2)、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參考Chesky的許多錄音、蕭提與倫敦交響樂團的海頓《交響曲集》/Decca 417 620-2)、Croydon的Fairfield Hall與Henry Wood Hall、劍橋的King's College Chapel等。此外,Abbey Road一號錄音室也是著名的錄音場地,EMI在此錄了許多天碟。 英國之外的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參考Teldec唱片庫特.馬舒的錄音)、阿姆斯特丹的皇家大會堂音樂廳(參考Philips的海汀克/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錄音)、愛丁堡Usher Hall(參考馬克拉斯指揮的《魔笛》/Telarc CD-80345)、威爾斯的Brangwyn Hall(參考馬克拉斯指揮的《如此天皇》/Telarc CD-80284)、柏林交響樂廳、日內瓦Victoria Hall(參考Decca的安塞美錄音)、維也納國立歌劇院、巴黎的Salle Wagram音樂廳(EMI許多法國的錄音都在此進行)與Pleyel Saal音樂廳、巴黎的巴士底歌劇院(參考鄭明勳指揮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DG 445 878-2)與香榭歌劇院、薩爾斯堡、慕尼黑愛樂廳、司圖加特的莫札特廳(參考慕辛格指揮司圖加特室內樂團的演出/Decca 417 781-2)、法蘭克福音樂廳(參考Denon的馬勒《交響曲集》錄音)、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等,也都可以在唱片中聽到。 蘇聯開放以後,因為樂團費用便宜,所以許多錄音陸續被完成。莫斯科音樂學院的Great Hall可以在DG的普雷特涅夫/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錄音,或Pope的兩隻麥克風發燒錄音中欣賞到。聖彼得堡的愛樂廳有指揮家楊頌斯在此錄音(參考EMI CDC 5 551882 ),波修瓦劇院管弦樂團在波修瓦劇院的演出同樣精彩。亞洲地區,除了鄰近的香港荃灣大會堂外,就數日本的音樂廳最有名了。東京的山多利音樂廳、新宿更生年金會館、NHK音樂廳、東京文化會館、日比谷公會館,以及大阪的音樂廳等,都具有世界級水準,可惜想欣賞其風采,只有想辦法找日本唱片了。 回顧了這許多被唱片公司利用的音樂廳,有時不禁會想,台灣的國家音樂廳什麼時候也有機會讓我們搬上檯面討論呢?希望會有這麼一天。
发表于 2004-7-1 0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过去看过賴英智写的耳机文章,也是很翔实中肯,没有夸张的语句,令人信服。 听唱片不如听现场,但是现场的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的。不知道国内的音乐厅的水准如何呢?记得过去听郑晓瑛奶奶说鼓浪屿音乐厅的声学条件可与北京音乐厅媲美,可惜地方是小了。
发表于 2013-6-1 21: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心 发表于 2004-7-1 02:41
您對音樂廳了解多少?(下)賴英智

    音樂廳比比皆是,而且彼此之間的聲音特質也頗有不同。對錄音師而言 ...

这帖子好,大家都来谈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3-28 23:16 , Processed in 0.0431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