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3|回复: 6

说说一部和这个图画有关的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6 0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46261255047663.jpg
发表于 2004-6-26 1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勒——少年的魔法号角?
 楼主| 发表于 2004-6-27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克林顿被刻画成希腊神话中的牧神了,你忘了有一部叫做《牧神的午后》的作品了?:—-)
发表于 2004-6-27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彪西《牧神的午后》 呵呵!听说克林顿的萨克斯吹得不错。
发表于 2004-6-27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觉得怪里怪气的呢,原来是克林顿啊,萨克斯和号角是差远了点。看来思路不能太偏啊:) 不过还挺可爱的哟:)
 楼主| 发表于 2004-6-27 0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介绍一下这部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文章摘自千龙网。 德布西:“牧神之午后”前奏曲 -------------------------------------------------------------------------------- 千龙网       为何法国作曲家德布西的名字永远与“印象派”一词放在一起呢?那就要从他于1894年完成的化表作“牧神之午后”说起。首先德布西在世的年代(1862-1918)正是法国与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冲突最深的时期,而且法国人因民族的自尊,普遍有抗衡德奥文化扩大其在欧洲影响圈子的趋势。画家马奈 (Claude Monet)于1867年在巴黎展出的名画“日出印象”引发出一系列被命名为“印象派”的创作潮流。印象派画家丢弃浪漫主义所追求的浮夸,不再以绘画人物作为中心思想,而是对光线、原始色调、大自然事物及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作平实的描绘。与此同时在文字艺术界中也出现了一批“象征主义”诗人(Symbolist),他们以自由诗节格式抽象地将各样事物或事件所代表的意思以提示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也注重文字的声音或从文字中诱发对声音的联想,并渴求语言能拥有本来只属于音乐的抽象而不直接的特质。    象征主义代表诗人之一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比德布西年长二十岁,他与德布西的交情建立在相互欣赏和学习对方在本行的才华上。德布西更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参加他们的艺术论聚会,受着这班艺术家追求创新观念的影响。“牧神之午后”正是德布西因赞叹马拉美的同名田园诗并受马氏邀请为其用音乐来演绎而创作的“前奏曲”;德布西本来打算继续为谱写“间奏曲”及“释义终曲”,但可惜未能成事。    马拉美的诗篇“牧神之午后”(牧神是罗马神话中长有羊角羊腿的农牧之神、而标题可译作“农牧神在某天下午的经历”)在诗坛上享有等同于德布西的音乐版本在乐坛上的崇高地位。它的诞生经历了三个版本和前后十一年的时间(1865-1876),灵感的主要来源是邦维尔(Banville)的短剧“林中月神”(Diane au bois)。全诗共有116行,以牧神的第一人称在介乎现实、梦幻与回忆之间徘徊,标题下更注有“田园诗”的总题。内容的意象简略如下:    “牧神在半睡半醒间陶醉于对一群盘旋于林中半空的美丽仙女的暇思中,但又不敢肯定这群温柔放纵仙女的造访是他神魂颠倒的幻影还是回忆。在炎热的白天没有水溅,只觉他的长笛和管子把乐音如微风般倾洒在树丛中。在葡萄藤棚架绕出喷泉和漂浮着安宁间又看见一群水中小女神的飞翔。整个画面燃烧后牧神醒来希望面前和暖的光波和百合花能补充他的无知,因觉自己太易相信周围纷乱的美景。但迷恋之情驱使他在亵渎的绘画中脱下女神们的衣裳,在诡诈的笑声中不停地凝视着她们闪光的皮肤。回想拿着众多熟睡女孩的手臂游戏飞翔在玫瑰的香气中;蠕动的肉体躲避着炽热的嘴唇。在害羞的小女神从手臂中溜走后牧神深信他的情欲在有如石榴树成熟时必然引来蜜蜂群永无止境的欲望。傍晚时牧神又幻想踏脚在金星的熔岩上看着其消逝的闪烁。在害怕受惩罚之际,牧神又决意在绉乱的沙丘上再续懒闲的小睡。”    德布西并不是以马氏的诗作为歌词配上声乐的演唱,而是用音乐自由地解说其美丽的诗意。这不是说乐曲就是这份“美”的总瓷A而是音乐把一幕接一幕的图画及牧神的梦幻带到听众的思维中。马拉美在听完乐曲的首演后赞赏地写道:“你对‘牧神午后’的音乐图解除了用技巧、微恙和丰饶延伸诗意到更具怀恋之情和更美的光线中外,没有任何与原诗不协和之处。”    乐曲不单音响效果朦胧飘忽,曲式结构上也因乐句与乐句间的交炽融汇难以锐意区分。德布西有强烈的反古典主义思维,他曾在一音乐会中听到奏鸣曲式发展部时因已知音乐的去向而毅然离开会场。全曲找不到古典手法中常用的整句或整段的重复及主题的发展和变奏,但我们着能感觉到主题的多个版本在没有清晰陈述下不知不觉间出现了。具最少争议性的分段法是以旋律性较强的五个位置作为参照点:第1、37、55、79及94小节,当中第37与55小节带出了两个较原主题有稍大起伏的旋律。    德布西对音色选择和横向的配搭也受到印象派绘画风格中色彩随光谱慢慢转移的手法所影响:常把旋律线条或伴奏织体从一种乐器声音慢慢过渡到另一种相类似的乐器音色中。此曲以丰富的木管乐线条为主,辅以两架竖琴精致的音色和弦乐居次要地位的衬托。最令人难忘的是乐曲起首长笛独奏的主题 (例37.1),它除了有诗中字词的联系外(词中曾提及长笛和管子,而全诗首句为“那些仙女呀,真想她们能永远这样”),乐句在音域、调性和节奏上都别具新意。音乐学家(Paul Griffiths)曾断言这乐句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纪元的起点。    德布西所处的年代也是根深蒂固的“大小二调”调式基础开始被动摇的时期,而德布西也是刻意打破这种较为德国化格律的先锋。音乐对他来说没有大调与小调之分,因为和声的选配全凭美的感觉而不是为了用和声的功能来确立调性,而调号或调性的出现也只是一种给予别人特殊暗示的手段。自由应用平行和弦进行和全音音阶的广泛应用也成了德布西印象手法的标记。全音音阶把一个八度音程平均分为六节,当中因没有半音的出现而避色倾向任何一调,而且三全音音程(tritone)也轻易地藏身其中使调性更觉模糊。起首两小节的旋律正是巧妙地用半音填满了升C与G这个三全音音程的空间。(陈锦标)
 楼主| 发表于 2004-6-27 0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克林顿塑造成牧神是合理的,他们都很好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5-18 18:20 , Processed in 0.0575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