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70|回复: 7

闽南语,河洛语,古汉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3 0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底闽南话、河洛话是怎么来的与汉语的关系如何?以下节录有关说明。 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 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 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目前的北京话,乃是汉语在五胡乱华以后,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军事力量之影响与压迫而改变音调的结果。南北朝时,北朝统治者是以鲜卑语为北齐之国语,唐代以后,五代十国期间,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汉杂处通婚 以致音调、语法越变越烈。到南宋偏安时期 中原已成「胡汉语」天下,换而言之,变种汉语已成定型。辽、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为国都 北京官话渐渐形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北京话已成为汉语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后满人入关,满人虽习汉语,却使得北京话成为满大人官话,西洋人称为Mandarin ,清代汉语与唐代汉语相比亦即完全走样,音调不仅大变汉字意义亦多不同。以音调为例,唐代汉语之入声(竹dek、日jit、入jip) 在北京话中完全消失。汉人受到胡化结果带来反舌声母「ㄓ、ㄔ、ㄕ、ㄖ」,真是汉语族之悲哀,正统汉语(河洛汉音)反被无知之辈讥为粗俗土语。汉人自己侮辱祖先之语言而不自知,更是可叹可悲之极。有人称为这是语言上的「认贼作父」。 远离中原之商汉语族历经千年沧桑,忍辱负重,替汉语族保留最珍贵之文化资产「商汉语」(古汉语、河洛语)在现今对古代诗、词、经典之训诂,诚为最难得的资料,对古代汉学之研究尤其裨益良多,若比较「商汉语」与今日的中国「普通话」 也就是五胡乱华后的「胡汉语」其间不知历经多少沧桑,因二者的貌合、神似、重迭、脱节、传承、蜕变早已很难一一厘清,从语言的「文明」层级来看,在语言的进化过程中「文字」是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可以将天下所有的语言分为三大类: 一 是无文字的语言。 二 是有文字的语言。 三 是仿冒、拼凑、转化、借用后也算有文字的语言。 普天之下真正有自己文字的语言寥寥可数,具原创性、独特性文字的语言,我河洛话是其之一。反观荷兰文,如何与古希腊语相提并论?同样地,古匈奴语、古鲜卑语也无从在「人文水平」上跟古汉语相提并论,今日北京话,无论字、词、音、义各方面皆与古汉语相差甚远,若说系历史变迁、时代演进的自然结果,何以今日的河诺能保存汉语古音、古义、古字、古词如此之多,而罕受历史变迁、时代演进之影响? 显然可见,中古以后,「北京话」之所以跟古汉语渐行渐远,与千年来辽、金、元、明、清等五个朝代定都「北京」有密切关系,在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明(汉人)、清(满洲)中,有四个王朝的统治阶层是胡人而非汉人,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将北京话别称为「胡汉语」以有别于其它汉语.这可谓「条条大路通长安,长安竟然充斥胡汉语」。 在闽南话当中,有许多具有方言特色的俗语。闽南话的起源 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后来佛经由日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没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话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话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   把闽南话作为汉语的参照系。   语言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介绍,闽南话里包含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这方面,有关专家作了比较充分的比较。学习古汉语,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闽南话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区的方言更有优势。比如“鼎”,古汉语中通常是指铁锅,闽南话的发音与古汉语的发音、词义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来就没有闽南人这么方便。   李教授说,从古汉语演变、进化而来的现代工业汉语,与闽南话也有深刻的关系,如果能抓住闽南话的特点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加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从正音入手,然后从普通话联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义、词义。现在这种方法被淡忘甚至抛弃了。很多人以为方言会干扰汉语的学习,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比如你不懂或不讲闽南话,但你的普通话也未必就很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善于进行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对比教学,拒绝了方言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汉语为表达主体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优秀文化特征。他认为,掌握闽南话不仅可以为汉语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和理解闽南文化。 闽南话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大地方来的人戏称厦门话是“番薯腔”。       如果把时光倒流15年,或20年,厦门的小姑娘遇到北方来的游客问路,总要憋足了劲把舌头卷成好几个圈儿,发出几个蹩脚的而且往往是没有必要的翘舌音,以表示小城市人对大都市人的仰慕;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土里土气的“番薯腔”,又枝枝蔓蔓、大大咧例泼撒开去。在中山路骑楼下,冷不丁就有人作目不斜视状冲你而来,他手持大哥大,不分平翘舌、不分齐齿撮口音一个劲地大呼小叫,那一般是“先富起来”的厦门人了,那样子是在提示你:他不是以前的他了,他现在很忙,生意做得很大了。       也有穿西装、踩着拖鞋的少女少妇,匆匆从这条巷子拐如另一条巷子,嘴里哼着《酒干倘卖无》或《针线情》之类。她们也许是刚在小城落脚的打工妹,她们把青春期和发烧梦都托付给这充满诱惑的第二故乡。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位台湾老乡,一个把“四十四只石狮子”七个音节几乎读成一个音节的著名节目主持人,与姜昆比肩逗哏,南腔北调,互为衬托,成了民族团圆的一种象征。       都说屈原一觉醒来就能直接同厦门人进行对话,不信,请看:1972年,美国先驱者10号宇宙飞船想宇宙空间播出地球上60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其中选用的两种中国语言是:代表现代汉语的北京话和代表古代汉语的厦门话。       原来,土气的“番薯腔”竟是古香古色的语言的活化石!       某国学大师到厦门考察,大师知道厦门话是闽南方言,存汉唐古韵,认定声韵中藏世事沧桑,果然,他问一老者:“人”怎么念?老者捻须,答狼。大师跌步失色,惊其一语道破人性中狼气一面。又问:“恋爱”?对方诡笑:“乱爱”!大师沉吟片刻,连呼:妙!妙!再问:“死”?答:“喜”。大师叹服。       大师诠释:古中原政局动荡,逃入闽者心有余悸,视人为狼;长年漂泊,**常乱;命途多蹇,死即解脱,喜也。何等洒脱。寥寥数语,活画出先人世相,高哉妙哉!       在汉语七大方言分化树形图中,闽方言属于历史发展的第三层次,闽南话系闽方言的次方言。历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宋元之交兵连祸结,遂形成三次蔓延式大移民潮,中原古风骎骎南移,促进了古汉语在福建南部的传播。由于地处偏野,长期以来,厦门话受北方方言的影响渐小,较稳固地保留了隋代以前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举凡有15个声母、89个韵母、7 个声调,连续变调现   象特别显著,在语法上也独立一格;许多上古用词,在普通话里已经枯萎、消亡了,但在闽南方言中仍然含苞如初——“古意”,即厚道。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破病”,即生病。《后汉书虞延传》:“有囚于家被病。”“被”俗做“破”。       其余,跑曰“走”,锅曰“鼎”,大屋曰“厝”,小舍曰“寮”,筷子曰“箸”等等,不一而足。       至晋、唐,从远古走来的中国历史该长成翩翩少年了吧。少年多磨难,那跌落在闽南乡野的铜琵琶至今哀音不绝,踏着如泣如诉的南管寮拍,在浙南、赣东、潮汕、海南岛、台湾和南洋,都可以找到闽南乡音知己。而至南宋,随着帝昺投东海自戕,王者气象化为泡沫,前来保驾的义军或解甲归田,或扭抱成团遁入绿林。粗砺的海风洗去了少年咄咄逼人的盛气,厦门话却在王朝的废墟上扎根、抽芽、扭曲为茎、蔓,架起时空的长桥。       如今,一拨拨台湾客从宝岛踏浪归来,省亲祭祖、观光办厂,番薯乡音使得亲人热泪盈眶。有人说,台湾人也习惯把自己称为番薯人,这是因为台湾版图形如番薯,还因为番薯是养育闽南人的根本。南明永历十五年,泉州府南安人郑成功率10万闽南子弟从厦门出发,一举光复台湾。至今,80% 的台湾仔依旧将闽南话。祖祖辈辈的闽南人在播种土地的同时,也播种同根的古中原文明,哪儿有开拓者的足迹,哪儿就有番薯藤牵引的身影。番薯造就了闽南人勤劳勇敢、朴实刚强、勇往直前的秉性。       今天,在未来世纪大港海沧、杏林台商投资区以及东渡新港,到处可以看到满嘴“古代汉语”的闽南小子同将现代汉语的北方大汉一起,用血用汗浇铸着未来海港、空港、信息港的基座。厦门话是一条绿色的河,载沉载浮的是亲情、血缘和心灵的交往。 ___转自<八闽会聚>
发表于 2007-5-13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话竞然有这么丰富的内涵,想必岛主是为故土的文化而自豪吧!
发表于 2007-5-13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遍,有点晕。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河洛语跟闽南语都忠诚地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原形?“两种语言”其实是一回事?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5-14 0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没有什么闽南文化,都是中原文化。 台湾就把闽南话称作河洛语。
发表于 2007-5-14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文化在闽南,中国文化在日本
发表于 2007-5-14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admin在2007-5-13 2:59:39的发言:       某国学大师到厦门考察,大师知道厦门话是闽南方言,存汉唐古韵,认定声韵中藏世事沧桑,果然,他问一老者:“人”怎么念?老者捻须,答狼。大师跌步失色,惊其一语道破人性中狼气一面。又问:“恋爱”?对方诡笑:“乱爱”!大师沉吟片刻,连呼:妙!妙!再问:“死”?答:“喜”。大师叹服。       大师诠释:古中原政局动荡,逃入闽者心有余悸,视人为狼;长年漂泊,**常乱;命途多蹇,死即解脱,喜也。何等洒脱。寥寥数语,活画出先人世相,高哉妙哉!   
这个地方不明白,不知是以哪里的读音来推断语义
 楼主| 发表于 2007-5-14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fong在2007-5-14 13:38:05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admin在2007-5-13 2:59:39的发言:       某国学大师到厦门考察,大师知道厦门话是闽南方言,存汉唐古韵,认定声韵中藏世事沧桑,果然,他问一老者:“人”怎么念?老者捻须,答狼。大师跌步失色,惊其一语道破人性中狼气一面。又问:“恋爱”?对方诡笑:“乱爱”!大师沉吟片刻,连呼:妙!妙!再问:“死”?答:“喜”。大师叹服。       大师诠释:古中原政局动荡,逃入闽者心有余悸,视人为狼;长年漂泊,**常乱;命途多蹇,死即解脱,喜也。何等洒脱。寥寥数语,活画出先人世相,高哉妙哉!   
这个地方不明白,不知是以哪里的读音来推断语义 [/quote] 老者的发音就是闽南话,和普通话谐音正好构成某种寓意。
发表于 2007-5-17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是不断被强奸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3-29 22:18 , Processed in 0.0471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